当前位置:

一心为民 破译三合村致富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丁斯斯 编辑:胡芙 2019-07-25 11:10:0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90725101753_meitu_1.jpg

李海波(左三)带领党员干部清理塌方开展生产自救。

微信图片_20190725101517_meitu_1.jpg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8年湖南省税务局驻三合村帮扶工作队和三合村双双受到表彰。

微信图片_20190725100804_meitu_1.jpg

第一次领取合作社分红的村民兴高采烈。

红网时刻记者 丁斯斯 郴州报道

“七里深坑八里坳,七天八晚走不到”,这句被郴州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三合村(以下简称“三合村”)当地人用来自嘲形容恶劣交通状况的老话,而今已成为历史;“三合村变样了,路通了、灯亮了、水清了、房新了,乡亲们的笑容更多了……”回村过年的学生和村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三合村曾经因为贫困发生率高达48%以上,而成为全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整村退出……

甩掉穷帽的三合村焕然一新,而在这一切变化中间,有一个绕不开的人——他就是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驻汝城县三合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海波。

葆为民初心

1996年,大学毕业的李海波被择优分配到湖南省税务局机关工作,经过多年来多部门多岗位的历练,他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练就了独当一面的真功夫。

李海波清晰地记得,得知领导要派他来三合村带队开展扶贫工作时,他的内心是犹豫而彷徨的。能不能干好扶贫工作,能不能切切实实为农民干好事解难题,是启程前萦绕在李海波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

然而,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回忆起当年立志通过共产党这个组织更好地提升完善自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李海波很快摆正了心态,怀揣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李海波,和扶贫队员们一道,奔赴汝城县三合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不惧“啃骨头”

2018年正月初八,李海波正式到三合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比省委统一安排的时间早了一个多月。由于2018年汝城县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提前到位履职。

早在正式履职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李海波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教育、村民自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设想,不断构思和憧憬三合村未来发展,几天下来就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从岭秀收费站下高速后,只见山路越来越弯曲,山势越来越陡峭。“下车看到这种地理环境,我的心里拔凉拔凉的,发现原先很多美好的设想都难以落地。”当车驶入深山组,迎接李海波和扶贫队员们的是大面积泥巴路和破败不堪的房子。村干部的穿着也相当朴实,仅5名村主干中就有2名贫困户。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是摆在李海波面前的一座大山。三合村的贫困程度,超出了李海波的想象,扶贫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

“我们是把最不放心的村交给了最放心的人!”此时此刻,李海波的耳畔回响起汝城县县长黄志文的这句话,共产党员不怕困难、不怕啃“硬骨头”的精神激励着李海波,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开创新生活

长垅组有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阮亿娣,子女不在身边,平时一个人生活。老人身体硬朗,在房前屋后种植了许多蔬菜,老人家经常从七八里外的山上用背包装一些萝卜、白菜、红薯、玉米等送给工作队,李海波和队员们坚持要给钱,但老人坚决不要。

每每看到老人迈着颤巍巍的脚步走来,李海波总是反复叮嘱她注意安全,不要再来了。老人却说,“过去我走那些高低不平的泥巴路都没事,你们给我们修好水泥路后就更不怕了!”

2018年,李海波带领工作队协调资金近千万元,全村新修水泥路12公里,13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提前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的交通建设三年规划。

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村里的通组水泥路都没有设计水沟。山区公路如果没有水沟,经过雨水冲刷,容易冲毁或掏空路基、形成山体滑坡。

三合村近20公里公路,若按财政评审每公里17万的标准修建水沟,没有资金来源,项目难以实施。李海波和工作队队员们一道,经过反复研究思考、持续征求村民意见,2019年在三合村创新公路水沟建设模式,在不降低建设标准的前提下,按照“每公里4万元+奖励20吨水泥”的标准优先承包给本村村民建设。

迄今,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已完成10多公里的村级公路水沟建设,总投入资金不超过50万元,其中近40万元为村民务工收入。公路水沟建成后,效果立竿见影。即使最近多次下雨,山体滑坡现象大大减少,公路路基水毁问题不复存在。

汝城县县委书记黄四平高度点赞三合村水沟建设模式: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既能赚取务工收入,又能改变等靠要思想;此种建设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在乡村振兴中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吹响幸福号

为让帮扶更好更快出实效,李海波和队员们颇费了一番心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队驻村后改变了以往的帮扶模式,结对帮扶责任人走访贫困户时不搞简单的送钱送物,而是实施“以购代扶”的方式鼓励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村里有个50多岁的单身汉老黄,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懒惰、好酒、邋遢,与80多岁的老母亲同住,过去主要靠母亲的老年金、低保收入和零工收入度日。

“以购代扶”政策实施后,老黄通过努力,仅卖鸡和合作社分红就实现收入1400元,销售生姜和辣椒实现收入2000多元,另外通过工作队介绍在村内就近务工实现收入3000多元。原先常去杂货店赊酒喝的老黄不见了,老黄的日子越过越好,老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增多了。2019年春节,老黄和母亲搬进了政府补贴修建的新房过年。

仅2018年,后盾单位湖南省税务局系统和社会爱心人士在三合村通过“以购代扶”进行消费扶贫额度超过100万元,每户贫困户至少增加收入1400元。

危房改造让村民住上了安全的住房;注册品牌“三合尚品”在当地小有名气;村民“积分管理”提升村民凝聚力和扶贫认可度……2018年以来,李海波和队员们不断通过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思路,带领三合村村民们走向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2018年,三合村被评为汝城县脱贫攻坚优秀村,工作队被汝城县委县政府授予2018年度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今年,省委副书记乌兰在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扬了三合村发展产业的做法。

“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努力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三合!”对于未来,李海波满怀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丁斯斯

编辑:胡芙

本文为湘税党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sdj.rednet.cn/content/2019/07/25/573859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税党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