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钟雪连 怀化报道
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颗颗果实橙黄耀眼,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一派丰收景象。“我家今天采摘了170多筐冰糖橙,大概能挣2万多块钱,还是非常不错的。”近日,芷江侗族自治县罗卜田乡兴无村村民向勇高兴地说道。
自1973年开始规模种植柑橘以来,柑橘产业在罗卜田乡传承了五十多年,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乡充分发挥“坡改梯”柑橘种植优势,共种植柑橘2.82万余亩,柑橘品种改良3000亩,年产量可稳定达到5000万斤以上,有力带动了7个村的村民脱贫致富。
一果兴,百姓旺。为助力“橘经济”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国家税务总局芷江侗族自治县税务局积极作为,从政策推送和优化服务上双向发力,从深入一线“把脉”问需到“精准滴灌”解决涉税问题,真正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水果产业发展的动力。
靠前服务,助力“橘经济”厚植“成长沃土”
伴随着铁轨上传来的“哐哐哐”声,罗卜田乡的柑橘园里,一辆果园轨道运输车正在运行。“果园轨道运输机随走随停,哪里有果子需要拉就停在哪里,再也不用背篓背,我们轻松很多。”柑橘种植者刘峰说道。
为了更好地服务罗卜田乡柑橘产业,县局组建“小税滴”税费服务队,深入果园地头发放宣传册,主动宣传农产品生产销售、技能培训、设备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将税惠的“养料”播撒至果园“沃土”中。
“税务干部专门过来讲解税前扣除抵免政策,询问我们的发展难题和涉税需求,鼓励我们心无旁骛搞生产搞发展,我们的干劲更足了!”芷江振华柑桔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明生说道。
主动作为,助力“橘企业”深耕“发展蓝海”
走进芷江桔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对收来的柑橘次果进行整理和打包。“市场对柑橘品质的要求高,许多次果会被废弃,我把这个收回来,多少可以给老百姓补一些肥料钱。”芷江桔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小明说道。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初心,他决定开设收购点,长期回收这些次果,通过再加工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我们主要收罗卜田乡、水宽乡、岩桥镇3个乡镇的次果,在最高峰期,合作社每天能回收大约3万斤的次果。”张小明介绍道,“每到繁忙的时候,税务部门就主动问需,为我们开辟涉农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发票领购、电子申报等涉税业务,我们今年上半年已享受了4万余元的税费减免。”县局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关注的农产品收购进项税额抵扣、农产品初加工认定范围等开展辅导,送上“一果一策”个性化服务“大礼包”,为“橘企业”深耕“发展蓝海”添油加力。
精准辅导,助力“橘产品”拓宽“市场渠道”
“咬上一口,肉质入口化渣,清甜回甘,风味独特,仿佛将整个秋天的甘甜都凝聚在了这一颗小小的果实里。”在芷江甄选直播间,主播正向大家介绍阳光一号橘柚。
“好酒也怕巷子深”,近年来,罗卜田乡在种植规模化、销售产业化的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方位营销模式。线下培育信息员,保持同合作社、营销大户的长期合作关系;线上积极发展电商,通过“芷江甄选”等直播号销售柑橘产品,很多村民也顺应网络销售热潮,在抖音、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开直播发布销售信息,销量迅速提升。
针对这种新型销售模式,县局选派业务干部开展政策“一对一”滴灌式辅导,针对可能出现的电子发票开具、销售折让、费用列支、增加发票限额等方面的税务问题,通过专人跟进、特事特办等服务方式,为直播电商新业态发展“添柴加薪”。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县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正荣表示,将常态化聚焦当地柑橘、高山刺葡萄、虫白蜡等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完善涉农企业标签体系,精准推送相关税惠政策,及时解决涉农企业和农户实际困难,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税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钟雪连
编辑:王婷婷
本文为湘税党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